搞懂铎的读音duó,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内涵
25
2025 / 04 / 20
哎,说起“总角”是几岁,我感觉脑袋有点晕乎乎的,这古人的说法,真是比现在的年龄说法复杂多了!要我说啊,直接说几岁不就得了嘛,整这么多文绉绉的词儿干啥?不过,既然标题都写出来了,那咱就来好好唠唠这个“总角”到底是个啥意思。
一开始,我查资料的时候,看到各种说法,八九岁,十三四岁,甚至还有说泛指童年的,看得我眼花缭乱。后来我琢磨琢磨,觉得啊,这“总角”没准儿没个特别精确的年龄范围,就像咱们现在说“小孩子”,有的小孩两岁,有的小孩十岁,都算小孩子,对吧?
“总角”这词儿,听着就挺有意思的,“总”就是聚拢,“角”嘛,就是角啦。古代的小孩,头发没那么长,就扎两个小揪揪,在头顶上,就像小牛角一样,是不是挺可爱的?所以啊,我觉得“总角”更像是一种形象的描述,而不是一个精确的年龄段。
你想想啊,古代不像现在,大家生活节奏那么快,也没那么多娱乐活动,小孩子从小就跟着大人干活,所以发育的可能也跟现在不一样。八九岁的孩子,在古代可能就已经开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,十三四岁的孩子,可能就已经是半大小子了。所以,我觉得“八九岁到十三四岁”这个说法,其实是一个范围,涵盖了古代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。
当然,我个人觉得,这“总角”啊,与其纠结具体的年龄,不如感受一下它背后的文化内涵。你想啊,古代的诗词歌赋里,经常会用到“总角”这个词,比如那句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”,多美好啊!这可不是单纯说年龄,而是表达一种天真烂漫,无忧无虑的童年景象。
所以,我觉得啊,与其死抠“总角”到底是几岁,不如想想它代表的童真童趣。你看,现在的小孩,每天都忙着学习,各种兴趣班,压力山大,哪里还有时间去“总角”呢?咱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,是不是该让孩子们多一些玩耍的时间,让他们像古代的“总角”一样,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呢?
咱们来做个小把这些古代对年龄的称呼整理一下,方便大家理解:
称谓 | 大概年龄 | 我的理解 |
---|---|---|
襁褓 | 未满周岁 | 就是小婴儿,软乎乎的,需要大人抱着 |
孩提 | 二三岁 | 开始会走路,到处乱跑的小家伙 |
垂髫 | 三四岁至八九岁 | 头发长长了,可以扎起来了,活泼好动 |
总角 |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| 扎了两个小辫子,开始懂事了 |
豆蔻 | 十三四岁 | 女孩子开始长大,变得亭亭玉立了 |
你看,是不是很有意思?这些称谓,不仅仅是年龄的代称,更是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状态的生动描绘。比起现在直接说“几岁几岁”,是不是更有味道?
当然啦,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,也许并不完全准确,大家要是有什么不同的意见,或者有什么其他关于古代年龄称谓的趣闻,都欢迎一起分享讨论,咱们一起涨知识嘛! 毕竟,我对这些古代说法也还是一知半解,大家互相交流,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事情。 说不定,还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呢!